古瓷汇
首页
古瓷库
精选图像
器物典藏
书画典藏
微信登录
首页
菜单
首页
古瓷库
精选图像
器物典藏
书画典藏
瓷眼Beta
微信登录
书画典藏-宋林逋手札二帖 册
书画典藏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查看大图
基本资料
尺寸质地
题跋印记
主题技法
参考资料
类别
书法
品名
宋林逋手札二帖 册
作者
书体
色彩
装裱形式
册(蝴蝶装)
创作时间
语言
汉文
释文
尺寸
尺寸位置
尺寸
本幅一
31.4x35.4
本幅二
31.5x38.2
前副叶一
30x56.3
前副叶二
30x56.3
前副叶三
30x56.3
前副叶四
30x56.3
後副叶一
30x45.1
後副叶二
30x50
後副叶三
30x30.1
後副叶四
30x33.3
後副叶五
30x56.1
後副叶六
30x47.4
後副叶七
30x44.8
後副叶八
30x46.8
後副叶九
30x57.9
後副叶十
30x49.7
後副叶十一
42.2x60.4
後副叶十二
42.2x60.4
质地
质地位置
质地
本幅
纸
前副叶
纸
後副叶
纸
题跋
题跋类别
作者
位置
款识
书体
全文
印记
题跋
清高宗
本幅左右示票纸
乾隆丁丑二月望日题。即用卷中苏轼书後原韵。
行书
乾隆丁丑二月望日题。即用卷中苏轼书後原韵。
题跋
清高宗
本幅左右示票纸
壬午暮春月御题。再用苏轼韵。
行书
壬午暮春月御题。再用苏轼韵。
题跋
清高宗
本幅左右示票纸
乙酉暮春月御题。三用苏轼韵。
行书
乙酉暮春月御题。三用苏轼韵。
题跋
裘曰修
本幅左右示票纸
臣裘曰修恭跋
行书
臣裘曰修恭跋
题跋
李应桢
前副叶一
吴郡李应桢题
吴郡李应桢题
题跋
清高宗
前副叶二
己丑新春。四用苏轼书林逋诗後韵。御题。
行书
己丑新春。四用苏轼书林逋诗後韵。御题。
题跋
清高宗
前副叶三
庚子春。南巡至浙。湖光山色。风景依然。复成是什书册中。御识。
行书
庚子春。南巡至浙。湖光山色。风景依然。复成是什书册中。御识。
题跋
清高宗
前副叶四
甲辰春。南巡至浙。五叠前韵题和靖诗帖卷。并书於此。御笔。
行书
甲辰春。南巡至浙。五叠前韵题和靖诗帖卷。并书於此。御笔。
题跋
谢升孙
後副叶一
元统甲戌夏五。谢升孙书于南窗。
行书
元统甲戌夏五。谢升孙书于南窗。
题跋
刘统勳
後副叶一边幅
臣刘统勲恭和
行楷书
臣刘统勲恭和
题跋
刘纶
後副叶一边幅
臣刘纶恭和
行楷书
臣刘纶恭和
题跋
陈颀
後副叶二
长洲陈颀识
行楷书
长洲陈颀识
题跋
吴宽
後副叶二
成化戊戌岁二月十六日。因观沈启南所藏二小简题。吴宽。
行楷书
成化戊戌岁二月十六日。因观沈启南所藏二小简题。吴宽。
题跋
于敏中
後副叶二边幅
臣于敏中恭和
行楷书
臣于敏中恭和
题跋
董邦达
後副叶二边幅
臣董邦达恭和
行楷书
臣董邦达恭和
题跋
沈周
後副叶三、四
成化丙申中秋日。长洲沈周。
行书
成化丙申中秋日。长洲沈周。
题跋
观保
後副叶三边幅
臣观保恭和
行楷书
臣观保恭和
题跋
王际华
後副叶三边幅
臣王际华恭和
行楷书
臣王际华恭和
题跋
钱维城
後副叶三边幅
臣钱维城恭和
行楷书
臣钱维城恭和
题跋
曹文埴
後副叶三边幅
臣曹文埴恭和
行楷书
臣曹文埴恭和
题跋
彭元瑞
後副叶四边幅
臣彭元瑞恭和
行楷书
臣彭元瑞恭和
题跋
沈初
後副叶四边幅
臣沈初恭和
行楷书
臣沈初恭和
题跋
董诰
後副叶四边幅
臣董诰恭和
行楷书
臣董诰恭和
题跋
陈孝泳
後副叶四边幅
臣陈孝泳恭和
行楷书
臣陈孝泳恭和
题跋
吴宽
後副叶五
宽
行楷书
宽
题跋
李东阳
後副叶六、七
成化庚子五月乙巳。长沙李东阳书於怀麓堂。
草书
成化庚子五月乙巳。长沙李东阳书於怀麓堂。
题跋
陈颀
後副叶八
颀志
行楷书
颀志
题跋
张渊
後副叶九
吴兴张渊
行楷书
吴兴张渊
题跋
程敏政
後副叶十
弘治癸丑二月廿六日。程敏政识。
行书
弘治癸丑二月廿六日。程敏政识。
题跋
嵇璜
後副叶十一
臣嵇璜恭和
行楷书
臣嵇璜恭和
题跋
蔡新
後副叶十一
臣蔡新恭和
臣蔡新恭和
题跋
和珅
後副叶十一
题跋
梁国治
後副叶十一
臣梁国治恭和
臣梁国治恭和
题跋
刘墉
後副叶十一
臣刘墉恭和
臣刘墉恭和
题跋
董诰
後副叶十一
臣董诰恭和
臣董诰恭和
题跋
曹文植
後副叶十一
臣曹文埴恭和
臣曹文埴恭和
题跋
全士松
後副叶十一
臣金士松恭和
臣金士松恭和
题跋
赵秉冲
後副叶十一
臣赵秉冲恭和
臣赵秉冲恭和
题跋
董诰
後副叶十二
乾隆辛亥御识。臣董诰奉勅敬书
楷书
乾隆辛亥御识。臣董诰奉勅敬书
印记
印记类别
印记
监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
监藏宝玺
乾隆监赏
监藏宝玺
石渠宝笈
监藏宝玺
三希堂精监玺
监藏宝玺
宜子孙
监藏宝玺
石渠定监
监藏宝玺
宝笈重编
监藏宝玺
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
监藏宝玺
乐寿堂鉴藏宝
监藏宝玺
信天主人
监藏宝玺
古希天子
监藏宝玺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监藏宝玺
八徵耄念之宝
监藏宝玺
太上皇帝
监藏宝玺
嘉庆御览之宝
收传印记
四川安抚制置使之印(重一。右左各半钤於第一、二幅)
收传印记
绍兴枢密承旨司印
收传印记
尚书吏部司选之印
收传印记
奉使之印
收传印记
吴沈氏有竹庄图书
收传印记
沈周宝玩(重二)
收传印记
子子孙孙永保其用(重一)
收传印记
张銕
收传印记
黄美曾观
收传印记
安氏仪周书画之章(重九)
收传印记
古香书屋
收传印记
思原堂
收传印记
麓邨
收传印记
一半印不可辨(连珠印)
收传印记
梁清标印
收传印记
蕉林秘玩
收传印记
一印不可辨
收传印记
二花押不可辨
主题
主题类别
主题
次主题
说明
技法
技法
说明
品名
品名类别
品名
出版者
出版日期
主要题名
宋林逋手札二帖 册
英译名
Two Letters
参考资料
参考类别
参考名称
收藏着录
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第五册,页2657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卷三),第一册,页12
参考书目
1.江兆申,〈沈周题林逋手扎二帖 册〉,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吴派画九十年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5年初版,1976年再版,1981年三版),页295。 2.王耀庭,〈林逋手札〉,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宋代书画册页名品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5年初版一刷),页232-233。 3.何炎泉,〈林逋手札二帖〉,收入林柏亭主编,《大观- 北宋书画特展》(台北:
内容简介(中文)
林逋。西元九六七至一0二八。字君复。钱塘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善行书。喜为诗。多奇句。不娶无子。所居植梅蓄鹤。人因谓梅妻鹤子。黄庭坚评林逋书云。和靖笔意。殊类李西台。而清劲处尤妙。此两帖为林逋手札。盖随意为之者。吴宽咏林书谓。果然遗墨似其人。如倚清风扪瘦竹。可谓善於形容矣。
内容简介(中文)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杭州)人,少力学好古,尝游於李建中门下,後隐於西湖之孤山,不娶无子,种梅养鹤,仁宗諡和靖先生。书法工行草书,苏轼认为他的字似李建中而清瘦。历来评论认为林逋书风的清劲处,正如同其咏梅名句「暗香疏影」一般。作品的宽松行距所产生的疏朗逸趣,加上用笔的尖削与转折的方硬,都让他的书风更加清瘦劲挺,使人一望而难以忘怀。(20061206)
内容简介(英文)
Lin P'u, style name Chün-fu, was a native of Ch'ien-t'ang (modern Hangchow). A diligent student of antiquity as a youth, he once studied under Li Chien-chung. Later he became a hermit at Solitary
内容简介(英文)
Lin P'u was a native of Ch'en-t'ang, Chekiang. His style name was Chün-fu. As a child he was diligent in his studies and loved the ancient classics. He excelled at semi-cursive script and the com
***本页面图片及文字资料均来自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如需使用,请遵循
《故宮開放政策說明》
。